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
良渚古城遗址简介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遗址于1936年被发现,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
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城、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外围水利系统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之一,印证了长江流域对文明起源的贡献。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遗址特点
外观大小
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
分布地区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莫角山土台和反山墓地均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考古发现。在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为著名的瑶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礼器。有人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2016年3月15日,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由自然山体组成,共有11条堤坝遗址,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分为南、北两组坝群,分别为塘山、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等组成的南边低坝群及由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蜜蜂弄组成的北边高坝群,构成了前后两道防护体系。根据初步的考古认识,该水利系统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与良渚文化遗址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
良渚古城遗址的文化意义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把“文字、铜器、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三要素,因此在评判世界不同地区的社会与文化时,也以此为主要标准,去衡量一个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
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在几十年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积累下,它的社会发展程度,在学术界特别是考古学界早就得到了共识;而且不光是良渚文化,同时期或略晚的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晋南陶寺文化、陕北石峁文化等等,都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实证了同良渚相似的文明发展程度,这是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所说的“龙山时代”,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探之源。
但正是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的全方位展开和推动,近年来西方学者才得以看到新石器晚期考古的丰硕成果,才评价说早期文明被世界大大低估了。低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文明起源发展模式跟西方不同,不是按照“文字、铜器、城市”这样的标准。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不仅仅是实证的早期文明距今五千年这么简单。更重要的价值,是从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高度,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百年近代学术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明起源理论和发展模式——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一系列新石器晚期区域形态,在东亚地区早期文明起源发展进程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它们与以西亚地中海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进程是平行且能互相映照的两种模式,这为西方世界从历史角度更好地了解、理解提供了实证,也会对重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长期影响。